帕加尼尼车(帕加尼尼)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帕加尼尼,以及帕加尼尼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提琴的简介
中提琴是现代提琴中最早面世及被采用的,它的四条弦是C 、G、D、A,较小提琴低五度,较大提琴高八度。除了本身的尺寸不定,直接影响了演奏的技术,音域又夹在大小提琴之间,而最致命的是由十七世纪开始,最重要及最普遍的室内乐合奏,乃是由两把小提琴配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鸣曲,中提琴因无用武之地,渐渐的差不多被作曲家们完全遗忘了,偶尔被采用,也不过是陪衬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补和声而已,中提琴家并不存在,需要时只随便找一个小提琴家来代替,由1700至1750年的半个世纪内甚至连制造家们也差不多完全停止了制造中提琴,中提琴在独奏方面的活动,可以说是由二十世纪才开始的,事实上自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并没有真正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手都是由小提琴手所兼职,最早的中提琴家,乃是十八世纪德国曼海姆的史塔密兹(Carl Stamitz 1745-1801)。
在悠久的岁月间,中提琴只担任强化管弦乐低音的任务,演奏内声部的和声,直到近代,才开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过门乐句,而且有时也担任独奏乐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质,给人一种悲妻沉重的感觉,中提琴虽然缺少小提琴的温软音色,却具有独特的表情和相当丰富的音质。
中提琴在乐队中的直接前身应该是爱摩古提琴 (Viola d'amore) ——一种类似小提琴於肩上演奏的中音乐器。巴赫在他几首重要的弥撒曲都有使用爱摩古提琴。个人认为中提琴的地位第一次提高在於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把中提琴放进标准弦乐四重奏内。古典时期的中提琴家除史塔密兹,恐怕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了。莫扎特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V364) 被认为是中提琴其中最早的一首杰作。
以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也会拉中提琴,如贝多芬(少年时在波昂歌剧院任中提琴手)、舒伯特、孟德尔松 (在他著名的弦乐八重奏的首演中任第一中提琴手)、帕加尼尼 (白辽士为帕加尼尼 写了中提琴协奏曲《哈莱在意大利》)、力格(Max Reger 1873-1916)。显然,中提琴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本身大都是钢琴家或小提琴家。
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渐受人注意,亦有一些非弦乐手的作曲家为中提琴写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写了两首中提琴奏呜曲、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在他交响曲中写了大量的中提琴乐段——甚至有一支史特拉华第做的中提琴更命名为「马勒」。另外重要的中提琴作曲家有巴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 、亨德密德 (Paul Hindemith 1895 - 1963) 华尔顿(William Walton 1902 - 1983) 及萧斯达高维契 (Di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继柏辽兹之后谁是最重要的标题音乐作曲家
柏辽兹 埃克托·柏辽兹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La Côte-St-André, Isère,1869年3月8日死于巴黎。
1803年,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里,小时家住乡下,农村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自幼并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喜爱吹笛子和弹奏六弦琴。柏辽兹最早接触的是教堂音乐,他不信神,但教堂音乐那种宏伟的气派和极其深厚的表情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
1821年,柏辽兹尊从父命去巴黎学医,但他对医学殊无兴趣, 最后还是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毅然离开医学院于1826年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并受教于曾为法国大革命谱写过不少作品的勒须尔。但是,更为吸引他的是当时集中在巴黎的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他尤其喜读魏吉尔的诗和听赏李斯特、帕加尼尼和肖邦等人的作品。
1830年对柏辽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巴黎 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一场政治革命把路易·菲立浦推上 了法兰西"平民皇帝"的王位,一场文学与戏剧的革命,成功地 演出了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把雨果推上了法兰西的精神王 位;再就是《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确 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柏辽兹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但获奖作品叫《莎丹那怕尔》,大合唱并不代表柏辽兹的创作风格,这是他为了得奖而迎合保守的学院派准则创作的。真正代表柏辽兹风格的是这年春天演出的《幻想交响曲》,它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响乐的革新。不过,据说巴黎音乐学院的这次评奖是在革命炮火下进行的,当柏辽兹领到奖走出校门时,卢浮宫已被革命军占领,他当即加大了起义者的行列,为《马赛曲》配器,还将它献给"一切有一条声带、有一颗心在跳动和有热血在血管中流淌的人"。从此,柏辽兹和革命时期的群众音乐有了密切联系,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他经常参加或组织群众性的音乐活动。
1382年,柏辽兹从意大利留学回到巴黎,他在意大利以及 1845年在德国和奥地利都接触了当地的风土文化和民间诗歌、民 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开始了他创作上的旺盛时期,1834年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1839年写完了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1840年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等等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
在柏辽兹身上也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性衰颓时期的精神面貌,但这并不占主导地位。柏辽兹作品的主导方面是他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和对革命的炽热感情。 当然,对柏辽兹来说,理想和生活的前途毕竟是渺茫的,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丑恶现实的不满、怀疑、愤慨以及对黑 暗的揭露和讽刺。
赫克托·路易·柏辽兹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优秀的指挥家之一,他在评论工作中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但是,柏辽兹的一生是在物质生活困难和精神上极为悲惨中度过的。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没有哪位音乐家的命运比柏辽兹更为悲惨了!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残酷地摧残着柏辽兹以及他的艺术创作。他不得不进行一种艰苦的生存斗争,他必须亲自筹划自己的音乐会而进行商务谈判,他必须为报纸副刊写杂文和评论文章来补充他微薄的、不定时的收入,他须忍受逼人最甚的金钱的苦痛。柏辽兹说:“有一天夜里,我在梦中听到一首交响乐……当我 第二天早晨醒来,我还记得它的第一主题……我很想把它记录下来,但我一考虑:如果我把这个主题写下来,它会使我激动地要把整个交响乐作完,那么,我就无空再写什么副刊杂文了,我的收入就会减少,……而且写完之后,我就得找人抄写这首交响乐的乐谱,这样我将会负上l2OO法郎的债;……我还会举行一次音乐会演出,它的收入不够开销的一半,……那么,我将丧失掉我根本没有的、无法筹措我可怜的病妻必要的东西以及儿子的膳食费和我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因而我克服了它的诱惑,我一再强迫自己将它忘掉,……第二天早上,对于这首交响乐的记忆就让它永远地消失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在法国比任何其它地 方都更为尖锐,艺术家的困苦和孤寂也更加悲惨!有一次,柏辽兹曾这样写过:"我感到我要大叫,为了拯救自己而大叫,…… 哦,残酷的病(我把这种病叫做道德的、神经的、虚构的、一切人们都可能有的孤立病)总有一天它少不了要把我弄死。……" 柏辽兹深刻地感到一个事实,如果说梅特涅反动政权在奥地利将舒柏特禁锢在一幅冬天严酷的图景里,那么柏辽兹的外界在他心目中就好象是一个住满魔鬼的地狱。柏辽兹曾有一度怀疑过他对革命的信仰,并丧失了赢得这场斗争的信心,他和革命人民的关系疏远了,过分沉溺于宗教信仰中去寻找出路。然而柏辽兹在本质上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尽管他此时已不再表现斗争的欢乐与胜利的信心,但他没有给自己的孤寂披上神化的外衣,也没有陷入悲观厌世和绝望,他对生活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他对“命 运”一直在进行着斗争。
从1842年开始,柏辽兹长期旅居欧洲各国,先后在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等国奔波,他既搞音乐创作,又当新闻记者,也曾先后担任伦敦歌剧院和新兴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868年还负病前往摩纳哥和突尼斯两地演出,返回巴黎后病重,于1869年3月8日在巴黎病逝。
在柏辽兹的音乐遗产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乐。他写了四部交响曲,其它管弦乐作品也不少。理论方面他的《管弦乐配器法》 很有影响。在他的作品里,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同时又表现了他的大胆革新,创作了自己新型的交响曲即在交响曲的开头和每个乐章都加上标题(有时标题写得很详细),使 音乐与文学更为接近,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的表现力更加具体和深刻,这就是常被人们称道的"标题交响乐"。
柏辽兹以标题交响乐与古典交响乐相区别,强调音乐的标性内容,他认为标题是一种民主的要求,能使音乐得到普遍的理解。对他来说,没有内容,没有标题的音乐是没有的。为此,他以进步的艺术思想对狭隘、庸俗的艺术见解进行斗争,以新颖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当时法国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而矛盾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的"叛逆精神",他大胆地扩大了乐队的配备,使交响乐获得新的音色和乐队效果,并在旋律、和声上踏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切,对日后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并创造“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所著《配器法》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柏辽兹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搜集并概括三个画家、三个音乐家的相关事迹。
浪漫主义艺术家:
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早期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弗朗兹·李斯特
(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
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这成为李斯特音乐成长的佳话。
1848年起他常住魏玛(Weimar),担任了魏玛宫廷乐长,并经常来往于罗马(Rome)、布达佩斯(Budapest)之间。1876年他创建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院并任院长。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于拜罗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创作活动的进步的民主主义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相联系的。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他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的形式,他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又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追者之一。
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帕》、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柏辽兹
埃克托·柏辽兹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La Côte-St-André, Isère,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
1803年,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小镇的医生家里,小时家住乡下,农村的生活给他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他自幼并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喜爱吹笛子和弹奏六弦琴。柏辽兹最早接触的是教堂音乐,他不信神,但教堂音乐那种宏伟的气派和极其深厚的表情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他。
1821年,柏辽兹尊从父命去巴黎学医,但他对医学殊无兴趣, 最后还是不顾父母的坚决反对,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毅然离开医学院于1826年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并受教于曾为法国大革命谱写过不少作品的勒须尔。但是,更为吸引他的是当时集中在巴黎的国内外进步知识分子,如雨果、巴尔扎克、海涅、乔治·桑,他尤其喜读魏吉尔的诗和听赏李斯特、帕加尼尼和肖邦等人的作品。
1830年对柏辽兹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巴黎 发生了三起轰动欧洲的革命,一场政治革命把路易·菲立浦推上 了法兰西"平民皇帝"的王位,一场文学与戏剧的革命,成功地 演出了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把雨果推上了法兰西的精神王 位;再就是《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成功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确 立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激进的浪漫主义乐派之父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柏辽兹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但获奖作品叫《莎丹那怕尔》,大合唱并不代表柏辽兹的创作风格,这是他为了得奖而迎合保守的学院派准则创作的。真正代表柏辽兹风格的是这年春天演出的《幻想交响曲》,它标志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响乐的革新。不过,据说巴黎音乐学院的这次评奖是在革命炮火下进行的,当柏辽兹领到奖走出校门时,卢浮宫已被革命军占领,他当即加大了起义者的行列,为《马赛曲》配器,还将它献给"一切有一条声带、有一颗心在跳动和有热血在血管中流淌的人"。从此,柏辽兹和革命时期的群众音乐有了密切联系,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机会,他经常参加或组织群众性的音乐活动。
1832年,柏辽兹从意大利留学回到巴黎,他在意大利以及 1845年在德国和奥地利都接触了当地的风土文化和民间诗歌、民 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一定影响。这一时期开始了他创作上的旺盛时期,1834年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1839年写完了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1840年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等等许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品。
柏辽兹作品的主导方面是他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和对革命的炽热感情。 当然,对柏辽兹来说,理想和生活的前途毕竟是渺茫的,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丑恶现实的不满、怀疑、愤慨以及对黑 暗的揭露和讽刺。
柏辽兹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优秀的指挥家之一,他在评论工作中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但是,柏辽兹的一生是在物质生活困难和精神上极为悲惨中度过的。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没有哪位音乐家的命运比柏辽兹更为悲惨了!他不得不进行一种艰苦的生存斗争,他必须亲自筹划自己的音乐会而进行商务谈判,他必须为报纸副刊写杂文和评论文章来补充他微薄的、不定时的收入,他须忍受逼人最甚的金钱的苦痛。
“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在法国比任何其它地 方都更为尖锐,艺术家的困苦和孤寂也更加悲惨!有一次,柏辽兹曾这样写过:"我感到我要大叫,为了拯救自己而大叫,…… 哦,残酷的病(我把这种病叫做道德的、神经的、虚构的、一切人们都可能有的孤立病)总有一天它少不了要把我弄死。……" 柏辽兹深刻地感到一个事实,如果说梅特涅反动政权在奥地利将舒伯特(Schubert)禁锢在一幅冬天严酷的图景里,那么柏辽兹的外界在他心目中就好象是一个住满魔鬼的地狱。柏辽兹曾有一度怀疑过他对革命的信仰,并丧失了赢得这场斗争的信心,他和革命人民的关系疏远了,过分沉溺于宗教信仰中去寻找出路。尽管他此时已不再表现斗争的欢乐与胜利的信心,但他没有给自己的孤寂披上神化的外衣,也没有陷入悲观厌世和绝望,他对生活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他对“命 运”一直在进行着斗争。
从1842年开始,柏辽兹长期旅居欧洲各国,先后在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等国奔波,他既搞音乐创作,又当新闻记者,也曾先后担任伦敦歌剧院和新兴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868年还负病前往摩纳哥和突尼斯两地演出,返回巴黎后病重,于1869年3月8日在巴黎病逝。
在柏辽兹的音乐遗产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响乐。他写了四部交响曲,其它管弦乐作品也不少。理论方面他的《管弦乐配器法》 很有影响。在他的作品里,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同时又表现了他的大胆革新,创作了自己新型的交响曲即在交响曲的开头和每个乐章都加上标题(有时标题写得很详细),使 音乐与文学更为接近,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的表现力更加具体和深刻,这就是常被人们称道的"标题交响乐"。
柏辽兹以标题交响乐与古典交响乐相区别,强调音乐的标性内容,他认为标题是一种民主的要求,能使音乐得到普遍的理解。对他来说,没有内容,没有标题的音乐是没有的。为此,他以进步的艺术思想对狭隘、庸俗的艺术见解进行斗争,以新颖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当时法国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而矛盾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的"叛逆精神",他大胆地扩大了乐队的配备,使交响乐获得新的音色和乐队效果,并在旋律、和声上踏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切,对日后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并创造“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管弦乐《罗马狂欢节序曲》《李尔王序曲》《海盗序曲》,歌剧《本维努托·切里尼》、《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等。所著《配器法》被世人推崇为近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典范。
书作有《管弦乐队之夜》(1852年12月出版)、《音乐的怪诞》(1859年3月出版)、《回忆录》(1870年出版,1878年发行第二版,1881年再版)
柏辽兹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画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
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
德拉克洛瓦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曾被古典主义画家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惊呼为是:色彩的屠杀!。他曾经为波兰音乐家肖邦画了著名的画像。他访问过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创作了大量异国风情的作品,甚至潜入伊斯兰教徒的后室画出“阿尔及利亚女人”。
德拉克罗瓦于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留下一部记有对色彩学深入研究的德拉克罗瓦日记。
德拉克罗瓦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专为保存他的作品辟出好几间展室。
理查德·帕克斯·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英国浪漫派画家,以创作风景画和历史画著名。
波宁顿自幼受其父的教导学习绘画,后全家迁往法国加莱谋生。在加莱波宁顿从师弗朗瑟·路易·汤姆斯·弗朗萨学习水彩画,15岁时移居巴黎,卢浮宫便成了波宁顿的学习殿堂,在此结识了德拉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画家),1820年至1822年在美术学院学习,1822年首次参加"沙龙"画展,1824年获"沙龙"画展金质奖章。
·美术成就
波宁顿是英国水彩画19世纪繁荣时期的一位年轻有为的画家。他仅仅活了27个年头,在自己的祖国总共展出过9幅作品,但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英、法两国一流艺术家的行列中取得了光荣的一席。
他继18世纪后期的汤姆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1802)之后,在19世纪初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之趋向成熟。他少年时期,随家移居巴黎,其作品大受法国同行赞赏,并多次获奖,成为法国水彩画的启蒙者。
其风格在英国和法国都受到模仿,影响很大。
·盛期创作
波宁顿的水彩画轻盈漫笔优美洗练,淡彩与凝重色彩交插使用,使一个不大的画面呈现出山河壮阔的景象。
代表作《崖下》一画,画于1828年,所画之地是靠近策姆里其斯镇一个沿海崖下,这里历来是潮汐灾害著称之地。波宁顿这幅作品画幅不大,但充分发挥了水彩画能够迅速抓住瞬息即变的生动形象的能力,洗练简洁,微妙动人。遗憾的是他作完这幅画后不久死于过于劳累所致的肺病,年仅27岁。这位才华横溢的优秀青年画家不仅给青年画家深深的启迪,所有水彩画家都佩服他的艺术成就,和中国宋代早逝的青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样,为自己祖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籍里柯生于法国鲁昂,幼年随全家迁往巴黎,1808年从画马名家韦尔内学画。1810年入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
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创作、于1819年在国家沙龙(法国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土义画派的真正形成。这幅画引起了美术界和舆论界的热烈论战,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1816年7月,载有400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13天,获救时仅10余人。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
籍里柯只活了33岁,他短暂的一生给人类留下的艺术遗产有191幅油画、180余幅素描、100余幅石版画和6件雕塑,其中《赛马》、《奴隶市场》和石版画《伟大的英国》等都广为人们所称道。
欧洲五大联赛各足球队17号球员是谁
英超
曼联 :布林德;阿森纳:桑切斯;切尔西:阿扎尔;曼城:德布劳内;利物浦:萨科;埃弗顿:贝西奇;南安普敦:范迪克;热剌:无;纽卡斯尔:佩雷斯;沃特福德:圭迪奥拉;斯托克城:肖克罗斯;西汉姆联:奥布莱恩;伯恩茅斯:金;阿斯顿维拉:维勒图特;斯旺西:埃德尔;西布朗:兰伯特;诺维奇:克洛泽;桑德兰:朗斯;水晶宫:无;莱斯特:辛普森;
西甲
皇家马德里:阿韦洛亚; 巴塞罗那:哈达迪;马德里竞技:绍尔-尼格斯;瓦伦西亚:罗德里戈;塞维利亚:安德烈奥利; 维戈塞尔塔:无;格拉纳达:门德斯;皇家社会:祖鲁图萨;比利亚雷亚尔:巴卡布;拉科鲁尼亚:卡塔维亚;皇家贝蒂斯:韦斯特曼;马拉加:杜达;毕尔巴鄂竞技:麦克-里科;埃瓦尔:容卡;赫塔菲:门萨;巴列卡诺:马林;拉斯帕尔马斯:比格斯;希洪竞技:马斯卡雷尔;西班牙人:H-佩雷斯;莱万特:佩德罗-洛佩兹;
意甲
AC米兰:萨帕塔;国际米兰:梅德尔;尤文图斯:曼祖基奇;那不勒斯:哈姆西克;罗马:无;佛罗伦萨:无;拉齐奥:马特里;乌迪内斯:无;萨索洛:桑索;热那亚:苏索;桑普多利亚:帕隆博;博洛尼亚:贾凯里尼;都灵:J-马丁内斯;切沃:无;亚特兰大:卡尔莫纳;巴勒莫:无;弗罗西诺内:帕加尼尼;维罗纳:无;恩波利:辛宁斯基;卡尔皮:无;
德甲
拜仁慕尼黑:J-博阿滕;霍芬海姆:祖贝尔;多特蒙德:奥巴梅扬;沙尔克04:无;勒沃库森:博恩尼什;汉诺威96:比奇;沃尔夫斯堡:许尔勒;门兴:温特;美因茨:桑佩里奥;奥格斯堡:阿尔比安·阿耶蒂;柏林赫塔:希格西;不莱梅:耶尔德勒姆;法兰克福:本-哈迪拉;弗赖堡:无;斯图加特:无;汉堡:无;纽伦堡:克尔克;不伦瑞克:奥福苏-阿耶赫;
法甲
巴黎圣日耳曼:马克斯维尔;摩纳哥:卡瓦莱罗;昂热:恩多耶:尼斯:无;卡昂:元;马赛:萨尔;雷恩:博加;波尔多:比约戈-波科;圣埃蒂安:班巴;南特:瓦隆瓦;里昂:马尔布兰克;洛里昂:梅斯洛布;巴斯蒂亚:佩贝尔纳;甘冈:无;里尔:无;阿雅克肖:无;蒙彼利埃:拉恩;兰斯:梅斯洛布;图卢兹:雷加廷;特鲁瓦:拉库尔。
帕加尼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帕加尼尼车、帕加尼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