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马帮嘎达娜(最后的马帮)
今天给各位分享最后的马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最后的马帮嘎达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马帮女锅头的故事
- 2、关于安化的景点
- 3、在电影里呈现青藏高原的影片包括哪些?
- 4、经典人文地理读后感
关于马帮女锅头的故事
听最后的马帮女锅头嘎达哪讲述: 这个社会已不再需要马帮了 马帮,听起来是一个有诗意又有神秘感的名词,让现代都市人产生种种浪漫的联想。但是在历史现实中,与马帮相联系的是让“猴子都要掉眼泪”的艰险道路,是蚂蟥,是高山蚊蚋,是大雪封山,是和死神来回打着照面。很多外人文章中描摹的壮阔而煽情的文字中,“马帮”成为一个历史进程中鲜亮甚至有趣的象征符号。这容易让人们忽略一个现实,马帮的马,马帮的人,他们都是具体的生命存在,他们需要生存,需要生活,需要财富,需要让自己能过得更快乐,更好。 一个女赶马人,中国最后的国营马帮女马锅头,嘎达娜,用她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生活,也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护自己的生活。她和她的马正鲜活得书写着只属于自己的历史。 2005年5月1日,一支由120匹骡马、43个赶马人组成的云南大马帮从普洱县城出发,重走古道,经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六个省市和78个县市区,跨过长江、黄河,翻越乌蒙山、秦岭和太行山……到达北京,全程 4125公里。这个距离是两天的火车行程,是三个小时的飞行。但人和驮着茶叶的马匹一步步丈量,却一共经历了168天的风尘。事后有人用诗歌描述:“两百日程茶与马,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是先头部队,我们是3月份就出发的,结果却直到10月才到达北京.”嘎达娜谈起这次马帮进京用的是很平常的口气。和大多数赶马人一样,一辈子都窝在大山里的他们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地方口音,经常需要记者猜详。而记者尽管标准的普通话在他们来说也需要费劲理解。幸好,她作为赶马人出身的经历让她面对谁都是笑声爽朗,都是心无隔阂,这让采访的进行总算顺利。 去北京一趟她并不后悔,牵挂的马现在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地方,它们已经不用再奔波 从云南到北京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时的嘎达娜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她起初参加活动的动机就是从来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能看看也好。贡山之外的道路并不熟悉,嘎达娜带领的贡山马队出发不久就遇到泥石流的阻隔,还遇到了罕见雪灾造成的雪崩塌方,12匹骡马只好一匹匹从溜索上溜过波涛汹涌的怒江大峡谷。 在她以为已经经过最危险的路段以后,真正的危险拉开序幕。隧道、高速公路、大城市的宽阔马路……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展开在这些以前几乎都没有出过大山的人和马面前。 第一次见到呼啸而过的火车,所有的马都惊了,它们四下逃窜。有一匹马直奔出了两里多地才被追回来。马也从来没有钻过公路隧道,进去后,黑暗和巨大的混响惊吓着山里的马,同样考验着赶马人的耐心和能力。 一路上,马帮穿越了许多城市,他们必须趁着夜深人静赶路。这又打乱了马帮的生物钟。以前赶马,赶马人清楚哪里有水有草,每天的行程都是有计划的,也是自由的。但这次,在陌生的现代世界中,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什么状况,通向哪里。 城市的现实生活在马帮面前树起坚硬的壁垒. 到达陕西的时候,一个赶马人和他的骡马习惯了大步流星,躲避不及迎面的大卡车,死去了。在以后媒体问及此事的时候,嘎达娜泣不成声。她说,一个马帮的人,大家一起出来的,怎么就到不了北京呢?“古道”在现代社会里已经不存在,走古道的马帮如何适应现生活轰隆着的车轮! “我们坐飞机那么快就到北京,可是用马,走了5、6个月。”嘎达娜用最简单的数字来总结她的判断:现代社会不需要马帮了。那么像这样一次被人们形容为“壮美的行为艺术”的马帮进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嘎达娜回后悔吗?“不后悔.”她的回答很干脆,“既然都走了,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今还让她牵挂的是,两匹跟她一起走到北京的骡马,这是她最心爱的马:“虾脚”和“花角.”它们曾经陪伴过她走过马帮岁月中最艰苦的一段,甚至在危难的时候救过她. “实在是不可能把它们再带回来,我后来去北京的时候,他们让我去看了,它们在离北京200公里的地方。它们现在很好。”当然,再去北京,嘎达娜是坐飞机去的。 如果说2005年的马帮进京对嘎达娜来说有什么重大收获,那么有一点很重要,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大半辈子马帮生涯以后只能出现在梦里,现实真的不再需要了。
关于安化的景点
关山峡谷
高城关山峡谷,安化茶马古道风景区景点之一,位于安化县江南镇高城村东面。已开发的一部分长约1公里,谷底宽的地方有10多米,窄的地方3~5米,峡谷深约100米,溪流西东走向,落差近200米。峡谷两岸多是断壁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岩壁上长有许多灌木、藤蔓、苔藓等各类植物,一年四季,色彩斑澜,鸟语花香;崖顶上差天古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将峡谷遮的严严实实,抬头仰望,天空只留下窄窄的一线。
高城马帮
高城马帮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最后的马帮,藏于深山,充满神奇。古道上延续千年的故事已曲终人散,但安化马帮一直没有完全消失,如今在安化偏远山区,仍然得依靠一些小马帮进行短途的物资运输,成为那段历史的缩影。
川岩江
川岩江峡谷景观川岩江峡谷属于原始次森林,是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称之为“十里画廊”。
柘溪水库
柘溪水库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资水中游,距县城15公里。柘溪水库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现在是风景旅游区。
马路镇龙泉洞
龙泉洞是安化鹅管石—“世界之最”, 位于安化县马路镇,该洞洞内可通行的路线长达3000余米,最宽处30米左右,最高处近40米。
安化吊桥
在电影里呈现青藏高原的影片包括哪些?
呈现青藏高原的影片:
1、《皮绳上的魂》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2、《第三极》
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第三极》,每集46分钟,共6集,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讲述青藏之美。
影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之间的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这种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和由此锻 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3、《最后的马帮》
纪录片《最后的马帮》是一部对“正在消逝着的历史”的一段真实的影像纪录,寒风呼啸、飞雪飘摇的高山,水流湍急、巨石频落的峡谷,展示最生动的马帮生活,马帮也永远地留在了本片的影像画面里。片中同时也呈现了察察线(察瓦龙-察隅)未通车前的壮美风光,值得观者一览。
经典人文地理读后感
让纪录片真诚面对观众----读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有感发布时间:2006-04-20 12:30:14来源/作者:陈勇志
云南是影视拍摄天然基地,尤其是纪录片拍摄的风水宝地,用纪录片这种极具国际性的影视样式记录红土高原的自然与人文、现实与历史、人物与地理交织的真实故事和文化意义,并让记录的触角不断延伸,是极具前瞻性又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行为。《经典人文地理》开播一年多来,在云南卫视频道开创了精品力作,树立了基本的电视品牌,堪称云南卫视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它悄然改变着纪录片在人们心中的旧有印象,初步培养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带给人们无限的心灵震撼,这是栏目化纪录片尊重观众、尊重市场的成果和回报。透过《经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节目,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这充满着浮躁和娱乐的空气中还给人们缕缕清新与丝丝绿意,滋润心田,感动心灵。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让纪录片这种需要用时间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种与一群追求卓越、甘于付出的电视人很好的达成了默契。借着云南电视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动一个精品栏目的平稳发展,它是在云南电视台全面升级战略中的一个新惊喜和大手笔,它在悄然中让云南电视台旧貌换新颜,为云南电视台渗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为云南电视台的长足发展和特色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经典人文地理》能有现在的良好发展势头,最核心的转变是将纪录片架设在观众和市场有机融合的收视之桥上真诚地纪录和讲述人文地理故事。观众需要真诚面对,也需要合理引导。纪录片的观众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众,但是面向观众拍摄纪录片的理念无疑在悄然改变着纪录片在观众中的传统印象;我们在尽最大力量保持纪录片的文化本性时,需要充分考虑中下层次观众的接受,如此拍摄出来的纪录片才具有较为普遍的接受意义。
下面就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收视率较高的纪录片,一起体会其中的震撼与感动,一起分享纪录片的意味与文化。从题材的角度,栏目所播出的代表性节目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独特的自然地理背后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意义。
人文地理·生存状态——《空中的渡口》《幸福山谷——俄亚印象》
在滇东北巧家县的金沙江畔,许多的村落分布在峡谷的两侧。人们从峡谷一边到另一边都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然而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却是,村民们从村口与对岸的人本来就可以通过喊话交流,这边的鸡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着吆喝。如此临近又如此遥远,自然的天险阻断着他们的交流,于是村们便架设了溜索,在三百多米的高空来回穿梭,然而划溜索十分危险,为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溜索被政府禁止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有可操作性,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可能盈利的修建“渡口”方案。几个月以后,村里有九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在跨度四百多米,距江面三百多米的高空上面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这既是村里与外界沟通的一座“空中的桥”,一座“空中的渡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人们所有的生活都和“渡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渡口”好多时候成了一个“贸易口岸”,作为渡口的掌舵人老蒋因为劳苦功高其股份相对较高,无论生意好坏,其他股东每月都要支付给老蒋固定工资。在生意不景气的时候,几个股东心中甚是不平,于是一场大的冲突开始了。这时,镜头在老蒋和另一方中平行剪辑,在杀羊祭祀渡口、一次欢乐的盛宴结束后实质问题开始了。在双方据理力争中,矛盾凸现,而冲突的高潮是当有人提出要换守渡人时,老蒋提出要将自己的机器拿掉。大家都知道,机器一旦拿掉,将意味着什么?而此时,大家也似乎明白,老蒋所得的享受是应该的。于是在不欢而散中,冲突不了了之,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渡口需要他们继续送接渡口的来往过客。本片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真实记录“渡口”主人、一群充满智慧的村民股东背后的生存状态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冲突。那个悬在峡谷两岸的人工“渡口”因为自然天险的而具有奇观意义,而这种天才创造的主人之间真实地演绎着生活的悲喜离合。
人文地理类故事还有如《幸福山谷――俄亚印象》等都比较成功。该片运用分小章节的结构方式,截取了在中国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处的俄亚村庄的几个独特的文化印象,在“遥远”、“大家庭”、“老师和孩子们”“吉玛和她的丈夫”“婚礼”“葬礼”“成年礼”“秋天”八个小主题之下有机透视了俄亚的人文地理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二是世界视野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世界与本土的文化沟通。跨文化差异,在人物背后层层揭开文化差异的点点滴滴,一部反映跨国婚姻的纪录片真实呈现出个中意味。
世界视野·文化差异——《瞿开森和他的中国妻子》
这是一部历时半年跨国拍摄的讲述文化差异的纪录片,这是一部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跨国婚姻的作品,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德国人类学博士,一个是没有读完小学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姑,一个“牛高马大”身高1.94米,一个“短小精干”只有1.52米。如此巨大的反差构成了诸多的看点,一系列文化的差异具体反映在年龄、语言、学历、见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之中,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具体细节。正是在这种细节的展示中,真实影像的力量自不待言。从一见钟情到真心相处,从爱恋的甜蜜到现实结合的阻隔,双方的真诚让他们最终走到一起,瞿开森考虑到自己妻子在德国的极为不适应后,决定留在中国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然而妻子对广州的适应还不及在德国,他们频频在德国、昆明、广州三地辗转,琐碎而现实的反差终究还要两个人认真面对。本片选取了结婚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结婚最能显示文化的差异,也最能反映人物的心灵。当他们在德国短短三十多分钟的结婚仪式完成后,妻子不满意于这种“草率”的行为,就决定必须回中国老家农村重新进行婚礼宴庆,只有经过这个仪式,她和父母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出嫁了。当一位外国人穿上中国唐装牵着马小心翼翼的驮着心爱的中国妻子时、当他遵从中国的传统习俗机械地下跪时,那些都是爱心使然,我们发现,瞿开森是一个蛮可爱的外国丈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他们在村里后山默默谈心又“执手相看泪眼”时,当彼此在相偎相依吐露真心时,瞿开森对着妻子认真地承诺时;当农家的女儿即将正式走出小山村出嫁时,老父老母在泪光中千叮万咛、依依不舍时,特别是老父亲对自己的外国女婿说上那句“要相亲相爱,不要嚷架”时,自有一番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环绕。可见,文化的诸种差异通过一个跨国婚姻的双方的真情维系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尽管他们还会遇到种种麻烦和不便,但是真爱可以融化一切。
三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人类与世界的沟通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对与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起实现,人和自然万物都是天地化育的结果,人与动物的深情更是一种自然的赐予,所以它能打动人心。
动物是人类的镜子——《神犬515》《又见海鸥》
借着农历狗年春节的影响,适时推出人与狗的故事,十分吸引眼球。走进安宁护卫犬训练基地,我们目睹和记录训犬员与一群警犬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王梦波和他的爱犬白泱希,李自萍和她爱犬挥宝之间的动人故事了。王梦波的爱犬白泱希是训练营唯一一只追踪犬,然而它受伤了。王梦波小心呵护爱犬,给他打针、输液,小心的抱着白泱希,日复一日,白泱希还不见好,一次正当白泱希输液时,王梦波最担心的事情终于来到了:生病中的白泱希突然接到了安宁警方的行动任务,王梦波只能马上拔掉针头给白泱希打上封闭,准备带领白泱希追踪逃犯。摄像机跟踪记录这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在一点点的悬念和担心中,白泱希竟然带出色完成了任务,这让所有队员格外高兴。好的纪录片就在于它总有一种真实而有冲突的故事在牵动着你。就在一切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之时,那个总是脸上带笑的女训犬员李自萍即将面临一次重大的人生历练,因为她精心呵护、训练成功的爱犬挥宝即将走出训练营,去面对它“男子汉”应该面对的任务。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是交接爱犬的最后一次训练,随着李自萍的口令,挥宝出色而优美地做着相应的动作。而后,挥宝经过驯犬员20分钟的秘密作为,警犬就会忠实于新的主人。可就在新主人拉着它要走时,挥宝怎么也不肯上警车而是一个劲找寻李自萍。此情此景,队友们只好劝李自萍最后一次为挥宝送行,而她泣不成声、无法面对这次离别,在迟疑一阵后,她终于鼓起勇气送挥宝上车,当李自萍泪别挥宝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挥宝也在流泪。这时,片子响起了一首流行音乐《当你孤单会想起谁》,将情绪引到了高潮,它在注解着意义、感染着观众,由此我们不禁会感叹:纪录片原来可以这样的感人。
此类片子,还有像《惊魂野象谷》探寻亚洲象的生存状况的遭遇简直就是一次与野象的生命冒险,叫人揪心、扣人心弦;《又见海鸥》则从遭遇禽流感后昆明人所面对的二十多年的老朋友海鸥又来的事情说起,首次截取了海鸥老人吴庆恒生前与海鸥友好相处的珍贵影像资料,人鸥不了情,海鸥今又来,深深触引着人们心中那份眷恋和感动。
四是人物纪录片,有人物就会有故事,人物的命运永远会牵动人心。
人永远是镜头中的主角——《嘎达娜的故事》《进京的马队》
因为经典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而被人们结识的女主人公嘎达娜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而不断地被后续记录。可以说,对于特别具有意义的记录题材可以进行进行多次后续跟踪记录,人物或事件在前后历史的渐进中,其中的变化最容易继续成为看点和卖点。《重访最后的马帮——嘎达娜的故事》(上下集)讲述了后来嘎达娜的面对女儿死了、家境不好等生存背景,捕捉很多细节如家里生小羊、上山找虫草、和马帮故友余正辉等的交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无论生活怎样艰辛,她那爽朗的笑声和无拘无束的奔放性格自然而出。在《进京的马队》中,嘎达娜再次成为这次“进京大行动”的主角,这支徒步上京的马队在历经马死的悲伤、夜路过河水涨的惊险等诸多艰辛后终于成功抵达北京,嘎达娜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明星,她在不自觉中自然担当了普洱茶的形象代言人,本来价格就不菲的普洱茶经她的签名后可以买个更高价。
此外,像获奖纪录片《甲次卓玛和她的母系大家庭》就对摩梭族女子甲次卓玛进行长达十年的跟踪纪录,今昔对比,我们真实感到这个摩梭女子的成长史和外界文化对她以及她的母系大家庭的影响。
五是历史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又主要有历史遗迹探秘类,文化遗迹的现实探究和历史追问,如《崇圣寺探密》;历史亲历者追溯类,历史的亲历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如《记忆的伤痕》。而他们,一者是从实物探就历史真相,言说古迹背后深藏的文化意味、历史秘密;一者则是面对人物,真实记录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变迁,折射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发掘人物的历史意义。
历史中找寻惊心动魄的境界——《崇圣寺探密》《记忆的伤痕》
《崇圣寺探密》设置了若干悬念:大理名胜三塔里是否埋藏着震惊世界的珍宝,在历史上三塔只是崇圣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崇圣寺又到哪里去了?大理国的九位皇帝为什么要在崇圣寺出家?在他们的大悲大喜的人生中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疑问或谜团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步步深入解密、又步步设疑,在一波三折中逐个展现精彩。对于历史遗迹,非得在实地勘查与文献纪录中寻找历史的真相,还得访谈考古专家以科学的证实。在没有任何活动影像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为增强影片的可视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成功运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手法。客观地讲,《崇圣寺探密》是一次纪录片娱乐化的成功尝试,其制作水平可以与央视的《见证·发现之旅》相媲美。情景再现已经成为无法见证事件本身的历史类纪录片的通用手法了,只要基本事实尊重历史本源的真实,纪录片的制作手段和风格可以不拘一格。
《记忆的伤痕》获得了云南红杯十大纪录片奖,还获得广州纪录片奖,甚至市场上还出现了香港某公司发行的盗版片,足见其影响力之大。该片以二战唯一一张裸女照片的来源以及照片上的主人公的真正归宿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层层寻找和调查,在种种悬念的巧妙设置中,一步步吸引观众探究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真相。许多正义的有识之士为了寻找照片的真正主人,以为民间起诉日本二战罪行提供证据。无独有偶,当参与东京国际法院的陈祖梁在极偶然的时候见到一个老人似乎就是照片上的大肚子女人时,他在急切中将那张照片交给朝鲜老人朴永心,她竟然毫不犹豫地点头。然而对于这种确认还是缺少人证,面对正义的呼唤,不得不残酷地让年迈的朴永心到云南指认历史现场,但老人到达当年龙陵安慰所时,满以为可以希望时老人没有任何记忆。最后的希望就只有证人松山老人李正早了,当到达松山时老人朴永心经历了激动、生气、全身发抖,深深触痛了内心的伤痕,最后两位老人相认时,朴永心百感交集……该片的意义开片的黑底字幕“序”中已经明确了:“时间铸就了人类的记忆。但是,时间能承载多少记忆给人类留下的伤痕。”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题材划分,其中有很多交叉点,《经典人文地理》除以上内容外,还有更多诸如社会类纪录片、自然探险类纪录片、民族风情纪录片等等。那些诸如《卡瓦格博》以及其系列《寻找登山者》,《太阳岛淘金记》、《捕获记》、《与石头对话的人》等都是很值得珍藏、很有意味的纪录片,但愿《经典人文地理》能为我们观众拍摄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在“人文地理”的统领下,真诚立足于充满神秘和浪漫气息的红土地不断开掘有意味的纪录资源,将纪录的视野和触角不断延伸和开拓,不断演绎着自然、地理、历史所赐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给观众的心灵吹来阵阵沁人心脾的人文地理之风,韵味悠长、境界深远。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2004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电子信箱 chyzhi@56.com)
最后的马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最后的马帮嘎达娜、最后的马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