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荣平简历(穆荣平)
今天给各位分享穆荣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穆荣平简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0个高频词速览十四五规划纲要,哪些词语让你印象深刻?
十个高频词分别是:“发展”“建设”“制度”“安全”“产业”“创新”“经济”“保障”“改革”“文化”。
对我来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保障”“建设”“创新”“文化”和“发展”。
“十四五”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规定为约束性目标,价值6.5亿吨,即1.3万亿斤。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意义非凡。当前的粮食产量和预期的粮食生产能力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极度关注。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表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品种的产出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够健全。种子产业应被视为“十四五”期间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任务,以确保中国农作物在中国的主要用途。
除了这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外,第一次提到的是什么?我带大家去看看吧。
第一次设立了“安全发展”。
首先,这是“十四五”计划第一次专门设立“安全发展”一章。“安全发展”专章对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能源和金融安全作出具体安排,将“安全”提到重要高度。大纲中还设置了安全栏,以确保目标的实施得到有力支持。
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司规划管理处处长吴沙:这次也有新栏目。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安全专栏。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应急安全。对于我们来说,要尽快制定计划,保证这些安全滑板不会影响我们以后的发展。
首次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设置指标
“十四五”计划首次设定了基础研究经费指标。根据纲要,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经费的比例将从2020年的6.16%提高到2025年的8%以上。此外,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高价值发明专利所有权”。
中国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穆荣平院长: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是世界第一,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主导产品、主导业态和主导产业上仍有很大差距。指标的调整预示着政策方向的调整,预示着经济社会环境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发明专利的发展。
首次提出“数字生态”概念
进入新时代,中国数字新技术发展迅速。如何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形成规模,实现领先?“数字生态”的概念是在“十四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今天的数字技术已经完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所以规划大纲只需要单列数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化对于“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 首次提出两个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所所长王金南:近年来,随着PM2.5的下降,我们也发现臭氧指数略有上升。我们不能说这个指标下降了,但是那个指标上来了,PM2.5和臭氧,这个我们需要一起管理。
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
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
1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
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
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
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
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
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
(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
(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
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
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科技促进发展的背景
现任理事长为中国科学院国投控股集团董事长(原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杨柏龄,副理事长有梁桂(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汪同三(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元(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建聪(教育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兴华(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中华(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张志华(本会常务副理事长)。
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曾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技术园区和孵化器的产生起到重大推动作用。高促会是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多年来,始终围绕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技术需求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等主题,结合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需求,通过各种组织形式,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高促会工作重点已从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为特点的软科学研究和相关咨询活动,逐步发展为以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技术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与供给、高技术创新与创业、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消费热点与新经济增长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知识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培训与境外实地考察,为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我国科研机构、高技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展战略、发展和改革政策、公共管理和科技管理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理论方法研究。现任所长为穆荣平,副所长、党委书记张京芳,副所长王毅。研究所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服务,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42项。研究所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技术经济及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北京市“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并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研究所与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与创新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英国坎特大学商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印度国家科学技术与发展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签署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与英国坎特大学商学院共建了商业与管理绩效研究中心。
关于穆荣平和穆荣平简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